日前,受知青朋友端和的邀请,回天津参加了他公子的婚
礼。当年知青难得一聚,更可喜的是新娘竟是我们第二故乡的姑
娘,她的长辈亲友都是我们相识的内蒙草原朋友,数十年未见,
欢聚的欣喜难以言表。
一九六九年初,不满十八岁的我是天津六七届初中毕业生,
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上山下乡是当时惟一的选择。我随着第2批赴内
蒙武川县插队落户的专列去那里投奔我头年插队的哥哥。兄第俩
在一起互相照应也让无奈的父母多少省点心。
共同的处境和心态,我们十几个知青结伴同行到了内蒙古草
原。端和便是其中之一,他是投奔和我哥哥一拨插队的姐姐。
随着岁月的流失,已是大龄晚婚的知青相继随缘组成了家
庭。我哥哥找了同村插队的知青为我嫂子,端和的姐姐找了当地
优秀青年--学校的老师成了他的姐夫【后来他姐姐当了乡长,姐
夫升为校长,现退休回天津定居】 端和在当地参加工作后,结识
了当地的一位漂亮姑娘成为他的妻子后返津定居。这次是他姐夫
把在天津上大学的侄女介绍给端和儿子,处成了婚姻。真是知青
的缘份延续了血脉亲情。
我的亲情更是离不开知青的缘份,在内蒙古草原我结识了投
缘的北京知青,历经麽难,我们组成家庭在北京定居。我夫人作
为六八届北京知青也是和我一样去内蒙武川县投奔前期插队的哥
哥的,她哥哥找了同在一起插队的北京知青结为夫妻,而且她的
嫂子当初也是和我们一样是去内蒙古草原投奔知青姐姐的……
四十多年过去了,知青的情结牢牢地印在我的心中,并且血
脉相传。现年已花甲,在家里小区溜湾,有人打趣:你一个天津
人怎么找了北京媳妇?我说:那还是毛主席给搭的桥哪。
作者赵立平,天津67届赴内蒙知青,和同在一起的北京知青结为
夫妻,85年调回北京工作,现退休,定居北京。闲时写了几篇小
文,请知青朋友指教。
2009.12.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