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上山下乡”运动距今已经有40余年了,曾经“轰轰烈
烈”的运动与几十年来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以
及国民性格的演变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事实上,往事不堪回
首却又历历在目——当年的知青们既忘不了“抛洒热血”的青春
岁月,也忘不了镌刻在他们记忆里的奋争、磨难、不安、无所适
从、爱与痛……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知青情结”,意即知青们
对过去的共同经历难以释怀的群体记忆。
难能可贵的是,当一切已经成为历史的今天,那个时代的主
角——知青们却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回忆和纪念那段经历,有关知
青的回忆文章、照片、书籍已经蔚为大观。从最早的“知青文
学”到集体撰写回忆录,直至最近知青书信、知青日记、知青纪
实照片、知青历史的结集出版热,皆引起了世人的关注和阅读。
虚构篇——“知青情结”的种种表达
知青作家这一“代际主体”的特殊身份和自我意识,决定了
其创作倾向、创作表现。他们不但年资与生活经历相近,而且情
感形态、文学道路相仿,乃至创作题材、内容和主题也集结在一
起。且让我们看看几位比较有代表性的知青作家有关“知青情
结”的种种表达。
叶辛经典知青作品文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年3月第1
版)——《蹉跎风貌》、《风凛冽》、《往日的情书》、《在醒
来的土地上》、《爱的变奏》、《孽债》、《泛滥的樱桃湾》、
《我们这一代年轻人》,这些作品裹挟着叶辛对时代的深沉反
思,一跃为当代知青文学的代表性作家。叶辛在回顾自己走过的
知青文学创作之路时,曾经用这样的语言来总结其特点:早期是
“用上海人的眼光看乡村”,代表作是《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和
《蹉跎岁月》;后期是“用乡下人的眼光看上海”,代表作即
《孽债》。也就是说,当叶辛用上海人的眼光看农村人的时候,
是用“我”的眼睛来评价知青生涯的蹉跎岁月;而当他用乡下人
的眼光看上海人(即知青)的时候,是用“他”的眼睛来评价知
青生涯的蹉跎岁月。观察角度的不同,所得的结论自然也就有所
不同。
在“知青情结”的虚构类作品中,影响较大的还包括韩东的
《知青变形记》(花城出版社 2010年 4月第 1版),靳元亮的
《我和我的知青哥儿们》(东方出版社 2010年 1月第 1版),池
莉的《怀念声名狼藉的日子》(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1年 4月第 1
版),高满堂的《北风那个吹》(万卷出版公司2009年6月第1
版),郭小东的长篇小说“中国知青部落三部曲”(花城出版社
2001年8月第1版)——《1979:知青大逃亡》、《青年流放
者》、《暗夜舞蹈》,王东的《寻找知青杨春花》(重庆大学出
版社2010年4月第1版)等。
纪实篇——在个体叙述与集体记忆中完成历史的反思
知青纪实文学作为区域性的特殊题材的作品,以纪实、纪
事、纪行的非虚构的文学样式,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客观真实地
反映知青的那段生活经历。
罗丹的《知青笔记》(花城出版社2010年4月第1版)多是知
青生活片断的积累,对20世纪60年代的湘南农村和老一辈知青的
坎坷经历有不少真实的记载。而作者在写这本书时,知青朋友们
提供了很多弥足珍贵的老照片,这本小书因此有了别样的纪念意
义。
如果说,《大国之魂》(四川文艺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
首次让邓贤有了全国性影响,那么,《中国知青梦》(作家出版
社2009年9月第1版)、《中国知青终结》(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年1月第1版)等作品则奠定了邓贤“知青作家”的地位。他的
《中国知青终结》是一部关于热血知青的全记录——它主要描写
了一批怀着激情跨越国境、支援世界革命的知青命运,再度引发
了人们对于“知青运动”的关注。
听敌台的阿城、“偷书”的朱正琳,画《西藏记忆》的陈丹
青、创办《今天》的北岛,“太阳总队”的张郎郎、地下读书沙
龙的徐浩渊,工人蔡翔、农民高默波和阎连科……构成了由北岛
和李陀共同主编《七十年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7
月第1版)的独特风景。本书讲述了30个历史夹缝中的青春故事,
这些故事的主人公都是在20世纪70年代长大的,虽然他们年龄上
有些差异,但正是这一代人在走出70年代之后,逐渐成为20世纪
末以来中国社会中最有活力、最有能量,也是至今还引起很多争
议、为人所特别关注的知识群体。
另外,陆融的《一个上海知青的223封家书》(上海社会科学
院出版社2009年4月第1版),老鬼的《烈火中的青春——69位兵
团烈士寻访纪实》(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7月第1版),朱
晓军的《大荒羁旅:留在北大荒的知青》(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年 1月第版),贾宏图的《我们的故事》(作家出版社 2008年 1
月第 1版),王大闻的《客树回望成故乡——北大荒知青 30年后
的回忆与思考》(中国工人出版社 1998年 9月第 1版),张抗抗
的《大荒冰河》(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肖复兴的
《触摸往事》(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黑白记
忆——我们的青春回忆录》(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5月第1
版),陆星儿的《生是真实的》(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5月第1
版),山东省档案局编著的《怀望遥远的青春:山东知青档案实
述》(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上海知青集体创作的
《那山那水那嘎达》、《呼玛知青风云录》……这些纪实文本从
各个方面盘点了那一段特殊岁月留存于生命中的回忆与珍藏,并
唤醒那一代人生命中未曾退去的历史记忆,从而在个体叙述与集
体记忆中完成对那一段历史的认知与反思。
当虚构的知青小说持续式微的时候,纪实性的知青文学保持
着生机和活力,它在艺术创作上显现出自发性与民间性,即参与
写作的不仅限于专业知青作家,还包括了人数众多从事各行各业
的当年知青——这些出自非专业作家之手的纪实性文学,大多从
个人角度记述知青“上山下乡”的生活经历,由此折射出知青在
中国当代历史长河中的命运及意义。这一现象,无疑突破了知青
专业作家唱“独角戏”的困境,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沉默的大
多数”的声音,形成了知青文学话语民间化的可喜局面。
研究篇——中外学者知青研究的当代建构
当下,与知青研究有关的学术图书(文献)相当缺乏,可谓
是学术界和出版界一个有待开发的领域。
定宜庄、刘小萌《中国知青史》(当代中国出版社2009年4月
第1版)的出版和再版成为知青研究领域最权威、最有影响的成
果。《中国知青史》分为《中国知青史:初澜(1953—1968
年)》和《中国知青史:大潮(1966—1980年)》两部,它以史
实全景式记录知青史的作品,被誉为“了解当代中国的必读
书”。这两部近百万字的著作,以“文革”前和“文革”后为各
自的研究重点,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衔接,构成了一部完整的知
青史。定宜庄的《中国知青史:初澜(1953—1968年)》分析和
叙述了上山下乡作为一项正式的国家安置政策出台、演变和形成
的过程。刘小萌的《中国知青史:大潮(1966—1980年)》则扼
要地叙述了“上山下乡”运动的兴起历程,并分析了“文革”结
束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迅速衰落的前因后果。
中外学者研究、撰写的有关知青领域方面的学术图书(文
献),比较有影响的还有潘鸣啸《失落的一代:中国的上山下乡
运动(1968—1980)》(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年1月第 1
版),美国学者托马斯?伯恩斯坦的《上山下乡:一个美国人眼中
的中国知青运动》(警官教育出版社1993年5月第1版),姚新勇
的《主体的塑造与变迁——中国知青文学新论(1977—1995年)》
(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顾洪章主编的《中国知识
青年上山下乡始末》(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金大
陆和金光耀主编的《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研究文集》(上海社
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年11月第1版)等。
求是理论网http://www.qstheory.cn/ts/tszx/201008/t20100824_44461.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