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文学,随着当年曾上山下乡的知青们的老去或离去,会逐
渐式微,还是仍会一直存在甚至有新的发展?它对于年轻后辈有
何意义?会不会让后辈们产生情感共鸣?为此,新浪读书独家连
线了作家叶辛,让曾为知青的他和我们一起聊聊他熟悉的知青文
学——
叶辛(配图来自网络)
新浪读书:您是否有关注其他作家的知青文学作品?比较喜
欢哪个作家的哪部作品?
叶辛:其他作家写的很多知青文学作品我都很喜欢,因为能
从中读到和我相似的人生命运,让我很有共鸣。
新浪读书:最近梁晓声发表知青题材收官之作《返城年
代》,有人说知青文学随着这一代人的老去,将渐渐衰落。对
此,您怎么看?
叶辛:知青文学不会消失。像抗日战争,我们今天很多人也
并没有经历过,但是抗日题材的作品、电视剧等仍是那么多。同
样道理,知青文学也还会存在,并将有所发展,且不一定是当年
的知青们在写,没有经历过上山下乡的年轻一辈们可能通过采
访、阅读历史、反思等写些知青题材的作品,形成对那个年代的
另一种不同于当事人的打量视角。因为当年的知青与现在的知识
青年不一样,他们没有更多的选择,走得几乎都是同样一条路。
他们写的作品虽然真实,即便再深刻,也多是在反映自身经历,
会受到自身经历、命运的局限。况且当年的知青那么多,任何一
个人身上都有可挖掘的故事。所以,后知青时代,知青文学仍会
存在。
新浪读书:现在回过头来看,您觉得知青下乡经历,给您的
好处和坏处各在哪?
叶辛:坏处是中断了学业。我们那个年代很难系统地产生科
学家等,也有但是比其他时代人少。好处是,从城市到农村,让
知青们立体地观照了当时中国的现实,有了对农村生活的亲身经
历,作品都带有自身的痕迹。
新浪读书:您觉得知青上山下乡时背井离乡的感受和今日年
轻人背井离乡从农村到城市、或从小城市到大城市的心理感受有
共鸣处么?
叶辛:两者的感受不一样。城镇化是整个世界的一个潮流和
走向,不单单中国是这样。年轻人向往好的生活,从农村来到城
市,或从小城市转到大城市,这个放到世界哪个地方都存在这样
的事情。但当年的知青是从城市到农村,心理落差很不一样。从
这个意义上来讲,知青文学除了描述时代,还发掘出了人类共同
的命运心声。
新浪读书:还会写知青类书不?
叶辛:有可能会写。我当知青十年,将
自己的经历写进了《蹉跎岁月》、《孽
债》、《客过亭》:《蹉跎岁月》写知青上
山下乡中发生的故事,《孽债》写他们回到
城里,《客过亭》写知青重返山乡找青春岁
月,这差不多完成了一代人的命运书写。现
在我脑中也还有很多知青的故事,如果写,
也会找个新的角度着手,只有找到能超越自己这三部作品的角
度,才会动笔。否则,写同样的东西没有意义。(采写/邱琪)
作家简介:
叶辛,1949年10月出生于上海。1969年去贵州插队,在乡间
呆了十年。1977年发表处女作《高高的苗岭》。此后共出版著作
有:长篇小说《蹉跎岁月》《家教》《孽债》等。根据长篇小说
《蹉跎岁月》《家教》《孽债》由其本人改编的电续剧,均在国
内引起轰动,使其成为家喻户晓的作家。电视剧文学本《风云际
会宋耀如》荣获“金狮荣誉奖”。叶辛1985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文
艺工作者,并荣获全国首届五一劳动奖章;曾任第六届、第七届
全国人大代表。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
席、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市人大常委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