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辛:知青文学不会消失
 
知青前沿  加入时间:2013-4-19 10:51:20  新浪读书  点击:550

      知青文学,随着当年曾上山下乡的知青们的老去或离去,会逐

渐式微,还是仍会一直存在甚至有新的发展?它对于年轻后辈有

何意义?会不会让后辈们产生情感共鸣?为此,新浪读书独家连

线了作家叶辛,让曾为知青的他和我们一起聊聊他熟悉的知青文

学——

叶辛(配图来自网络)叶辛(配图来自网络)

  新浪读书:您是否有关注其他作家的知青文学作品?比较喜

欢哪个作家的哪部作品?

  叶辛:其他作家写的很多知青文学作品我都很喜欢,因为能

从中读到和我相似的人生命运,让我很有共鸣。

  新浪读书:最近梁晓声发表知青题材收官之作《返城年

代》,有人说知青文学随着这一代人的老去,将渐渐衰落。对

此,您怎么看?

  叶辛:知青文学不会消失。像抗日战争,我们今天很多人也

并没有经历过,但是抗日题材的作品、电视剧等仍是那么多。同

样道理,知青文学也还会存在,并将有所发展,且不一定是当年

的知青们在写,没有经历过上山下乡的年轻一辈们可能通过采

访、阅读历史、反思等写些知青题材的作品,形成对那个年代的

另一种不同于当事人的打量视角。因为当年的知青与现在的知识

青年不一样,他们没有更多的选择,走得几乎都是同样一条路。

他们写的作品虽然真实,即便再深刻,也多是在反映自身经历,

会受到自身经历、命运的局限。况且当年的知青那么多,任何一

个人身上都有可挖掘的故事。所以,后知青时代,知青文学仍会

存在。

  新浪读书:现在回过头来看,您觉得知青下乡经历,给您的

好处和坏处各在哪?

  叶辛:坏处是中断了学业。我们那个年代很难系统地产生科

学家等,也有但是比其他时代人少。好处是,从城市到农村,让

知青们立体地观照了当时中国的现实,有了对农村生活的亲身经

历,作品都带有自身的痕迹。

  新浪读书:您觉得知青上山下乡时背井离乡的感受和今日年

轻人背井离乡从农村到城市、或从小城市到大城市的心理感受有

共鸣处么?

  叶辛:两者的感受不一样。城镇化是整个世界的一个潮流和

走向,不单单中国是这样。年轻人向往好的生活,从农村来到城

市,或从小城市转到大城市,这个放到世界哪个地方都存在这样

的事情。但当年的知青是从城市到农村,心理落差很不一样。从

这个意义上来讲,知青文学除了描述时代,还发掘出了人类共同

的命运心声。

  新浪读书:还会写知青类书不?

  叶辛:有可能会写。我当知青十年,将

自己的经历写进了《蹉跎岁月》、《孽

债》、《客过亭》:《蹉跎岁月》写知青上

山下乡中发生的故事,《孽债》写他们回到

城里,《客过亭》写知青重返山乡找青春岁

月,这差不多完成了一代人的命运书写。现

在我脑中也还有很多知青的故事,如果写,

也会找个新的角度着手,只有找到能超越自己这三部作品的角

度,才会动笔。否则,写同样的东西没有意义。(采写/邱琪) 

 作家简介:

  叶辛,1949年10月出生于上海。1969年去贵州插队,在乡间

呆了十年。1977年发表处女作《高高的苗岭》。此后共出版著作

有:长篇小说《蹉跎岁月》《家教》《孽债》等。根据长篇小说

《蹉跎岁月》《家教》《孽债》由其本人改编的电续剧,均在国

内引起轰动,使其成为家喻户晓的作家。电视剧文学本《风云际

会宋耀如》荣获“金狮荣誉奖”。叶辛1985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文

艺工作者,并荣获全国首届五一劳动奖章;曾任第六届、第七届

全国人大代表。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

席、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市人大常委等。

上一条: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纪念馆开馆活动参会散记(五)柴春泽
下一条: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纪念馆开馆参会散记(九、十)柴春泽

 打印本页 
更多
更多
更多
更多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8 春泽工作室 E_mail:[email protected]
电话: 0476-8350008(信息部) 0476-8710038(宅) 13704765925 QQ:397013225
维护制作:峰泰网络 技术支持:0476-5881999 蒙ICP备08000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