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北京老知青探讨如何过好老年生活 (李继明)
 
心系第二故乡  加入时间:2014/1/18 19:06:22     点击:1307

        2012年11月我60周岁正式退休了,几十年的8小时上下班对我再没有约束,起床、睡觉、吃

饭等等一切时间都由我自由安排,那叫一个随意。按说这样随意的生活是自己上班时梦寐以求

的,但真的退了休,想得到的自由全都得到了,过了一段无拘无束的日子,我才感觉生活好像缺

滋少味,精神上又陷入了迷茫。

     实际男同志退休和女同志退休还是存在很大不同,女同志偏家庭属性,她们退休在家看孙

 

子、做饭,收拾屋子、操持家务等等一天很忙,生活过得很充实。男同志则不同,男同志是偏社

 

会属性,在屋里是呆不住的,他们要参加社会交往和社会活动。男同志退休初期,朋友圈还没建

 

立,退休前单位再好的同事、朋友,还都在上班,谁也没时间陪着退休人玩。男同志安排不好退

 

休生活,精神上就会郁闷,就会出现退休综合症。为什么有些男同志退了休,健康状况却下降,

 

患上很多莫名奇妙的病,这主要是男同志退了休,无所事事,生活无规律,几十年上下班规律时

 

间的人体生物钟被打乱,生物钟和人体内分泌有着联带关系,健康出问题不奇怪。农民没有退休

 

综合症,因为农民没有退休,一生都是早睡早起,终日劳作,很少有客观因素打乱农民的身体生

 

物钟。社会有这样一种现象,据统计,60岁以下农民的健康状况普遍不如城市职工,60岁以上城

 

市职工健康状况又低于乡村农民,其重要原因之一,和某些职工退休调整不好退休生活有关。

 

    我在退休职工茶话会上,这样谈退休感言。我说;“人从降生到寿终正寝,生命轨迹实际是

 

一个圆型,婴儿在床上降生,从不会说话到会说话,从不会走路到会走路,一点点的从家庭向社

 

会迈步,上学、工作、娶妻生子、成家立业。人退休后,是从社会开始回归家庭,人一天天变

 

老,从健步走路到行动迟缓,从思路敏捷表达清楚到精神痴呆说话不清,最后回到床上走完人

 

生。这就是人生的轮回。”

 

    我说上述话的意思是,人老退休,从社会回归家庭,是生命发展的自然周期,任何人都无法

 

抗拒。老人退休不感觉充实反觉得失落,是老人被社会和家庭边缘化的一种现象,社会主流事务

 

不需要老人再去参与,家里事务老人的话语权也在降低,说话越来越没人认真听,老人自己越发

 

感到自己无用了。老人要面对现实,调整心态,把主要精力放在管好自身上,不要管得太多,儿

 

孙自有儿孙福,天塌也有高人顶着,年轻人有年轻人的智慧和生活方式,他们掌握着时代的脉

 

搏,老人跟不上形势,老人晚年生活的智慧是管好自己,多研究晚年生活的学问。

 

    我很赞成社会上一种叫做“五有”的养老经典说法,“五有”是

 

    一、 有老伴老伴是老人晚年生活最重要的人,她(他)是老人身边的第一监护人,老两

 

口之间不单单是说说话,做做饭,一块遛遛弯。老人身体如有不适,身边人,老伴会第一个查觉

 

到。看病就医,嘘寒问暖,经营吃药,照顾起居最周到,也是自己的老伴。子女在老人身边再孝

 

顺也有不应时和不方便的地方,前年我做了一个痔疮的小手术,在家洗一洗,换换药等等,离不

 

开老伴,老伴是最贴近、最照顾入微的人。老人在家一定要搞好夫妻和睦,老夫老妻恩恩爱爱,

 

健健康康,是老人的福,也是儿孙的福。很多家庭老两口都退了休,整天在一起矛盾比例到上升

 

了,有时还经常吵架,闹得老两口心理都不痛快,这是老人最不明智的做法。

 

    二、有老窝老人一定要有自己的房子。老人自己没房子,就失去了老人最基本的自主空

 

间,老两口分着或单着轮流到子女家住,接接送送,很不方便。老人经常更换住所,老人对环境

 

的适应力差,对健康肯定有影响。时间长了,老人与孩子(儿媳、女婿)之间,总要发生矛盾,

 

挪来挪去地老人晚年生活不稳定,有流离失所之感。老窝对老人晚年生活很重要,老人有房子女

 

对老人的孝敬程度和感情也不一样。

 

     三、有老底老人自己一定要有一些存款。老人没有存款,遇到大事小情都要向子女伸

 

手,有时还要听闲话,看脸色,很伤老人的自尊心。很多子女家庭经济也很紧,老人不忍心张

 

口,只有苦自己,老人未雨绸缪把钱适当攥紧一点是有好处的。

 

     四、有爱好老人要培养自己有健康爱好。老人空闲时间比较多,唱歌、跳舞、写字、绘

 

画、钓鱼、下棋、乐器等等,健康的爱好是陶冶情操,自娱自乐,消磨时间的最好方式。

 

    五、有好友老人自己一定要有几个好朋友。老人也需要交流、倾诉。经常会会老朋友,在

 

一起聊聊天,说说话,什么家事国事天下事,海阔天空,尽兴聊侃,对活跃老人思维,愉悦心

 

情,防治老人痴呆病都有很好益处。

 

    上述养老的”五有”老年朋友值得一看,它对安排好老人各自的晚年生活,很有参考价值。

 

我还根据自己的性格和习惯,也为自己制定了一个“五不”的养老生活准则,在这里也和中老年

 

读者晒一晒。“五不”如下;

 

     一、不买汽车现在私家车早以进入城市的寻常百姓家。我不赞成买私家车做为家人出行

 

代步工具,中国家庭互相攀比心理很重,争相买汽车自己用是小,让外人看是大(工作性质需要

 

除外)。养汽车费用很高,对一般工薪族负担很重,不但增加家庭消费开支,增加交通拥堵,增

 

加交通事故,而且增加环境污染,弊多利少,人不能被物所坠。我现在出行,短距离步行,以步

 

当车。中距离乘公交或叫个出租车。长距离乘火车。很方便,很省钱还锻炼身体。

 

     二、不买保健品,也不让孩子给我买保健品。我是一个热衷研究养生保健的人,曾经也是

 

一名医生。在网上我的专栏中也写过几篇养生文章,其中有一篇“健康养生和养生经济”的文

 

章,侧重说的就是保健品。告诫老人,千万不要把吃保健品和养生等同起来,千万不要听商家的

 

忽悠,以后自己还会继续写养生保健方面的心得文章。我在这里也奉劝中老年读者,对保健品说

 

不,不要迷信保健品,不要在保健品上花冤枉钱。我赞成在超市选鲜、嫩、好的水果、蔬菜和食

 

品,营养价值远胜金玉涂外败絮其中的保健品。保健品支出是很多老年朋友所花最没价值的一笔

 

钱。如果有些老年朋友实在迷信保健品,我建议,可以适当选一些滋补的中药当茶饮。

 

     三、不买名牌服装,也不让孩子给我买名牌服装。我是一个爱活动、爱干活而又很随意的

 

人,这和我当年插队养成的习惯有关。买服装我侧重面料,(多选纯棉料)只要穿着舒适得体,

 

价钱适中就好,不追求没有价值的虚荣。如果每天身上穿着名牌,为的是给别人看,自己活动、

 

干活、在哪里呆着坐着都受限,反到不自在。我认为老年人多随意,少限制为好,所以我不受名

 

牌服装约束。

 

     四、不刻意选地方旅游在家事事好出门处处难我从小时候,“文革大串联就到处

 

跑,后来插队和工作了全国各地也没少去。跑来跑去我感觉去哪里也不如在家呆着好,公款旅游

 

我不乐意去,自己掏钱旅游就更不去了。我觉得旅游就是有钱没处扔,花钱找累受,花钱找气

 

生。很多景点人满为患,宰客现象司空见惯。旅游是人们的一种从众心理,大家跟着赶时髦。没

 

去的地方想去,回来又后悔,确实没什么稀奇东西,这是多数人旅游后的心态。这是我对旅游的

 

基本看法,虽和社会潮流相悖,但很实际。老人尤其不适宜在外旅游花钱受罪。

 

     五、不喜爱下饭店说实话不同层次的饭店我都光顾过,没有增加我对饭店的亲近感,反

 

而让我产生抵触。我不喜欢去饭店原因有三1、饭店饭菜不利于健康,经过煎炒烹炸做出来的

 

菜,口感虽好但属高热量,尤其不适宜老人常去吃。再有无酒不成席,酒多伤身。中国人喜好美

 

食,美食也伤害了中国人,三高病人世界第一。2、饭店的卫生状况,只能说睁一只眼,闭一只

 

眼。饭店的食材,商家都在求利润最大化,难能放心。3、饭店一般是百分之三十的成本,百分

 

之七十的利润,越高级的饭店利润越高。一般家庭都是工薪族,挣钱不易(偶尔除外),尽量少

 

到饭店消费为好,自己在家聚一聚其乐融融,老人自己掏钱或子女花钱都没必要往饭店送。

 

     我自身总结的五“不”,可能不适应多数老人生活,我是愿意独立思考,不愿追潮流的

 

人。我看重钱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我不赞成乱花钱,更反对挥霍钱财。现在社会上有很多人富

 

的流油,过着奢侈的享乐生活。社会贫穷的人也不少,还在贫困线上挣扎,我赞成有钱多为社会

 

公益上投入。人做好事心里高兴,有话爱和大家讲,精神舒畅,这是善者寿的精神原因。

 

 

    我喜欢返璞归真,简单而充实的劳动生活。我现在北京郊区一处小农庄居住,种菜、养鸡、

 

看看电视、写写东西是我一天生活的主题,我和当年知青插队的村子仍保持着联系和交往,退休

 

生活过得还算有趣吧。

 

上一条:我和柴春泽的友情缘于北京知青桥(李继明)
下一条:李克强用安徽插队经历解释“改革红利”

 打印本页 
更多
更多
更多
更多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8 柴春泽 E_mail:[email protected]
电话:0476-8350008(信息部) 0476-8710038(宅) 13704765925 QQ:912769722
维护制作:峰泰网络 技术支持:0476-588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