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李克强用安徽插队经历解释“改革红利”
 
心系第二故乡  加入时间:2014/3/7 19:20:41     点击:1341

    4日下午,李克强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的委员,

并参加经济、农业界别联组会议。听取政协委员作的主题发言

后,李克强在交流发言中说:“发展经济、改善民生需要群策群

力。我们要集中大家的智慧,对于提案、建议,一定要做到件件

有回应、件件有着落。”

   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李毅中委员在发言中

说,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需要相应的政策支持。他举例说,政府

可以推动改革,放开垄断性行业的竞争性业务,允许民间资本进

入特许经营领域。

  李克强插话问道:“垄断行业的非竞争性业务能不能开放特

许经营?”

  李毅中说:“我认为可以适当允许进入。”

  李克强点点头:“引入民间资本,有利于完善企业法人制

度,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

  十二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北京银行董事长闫冰竹

委员围绕利率市场化改革提出三条建议。他特别讲到,银行监

管大多是“以出身定终身”,既不利于充分竞争,也不利于有

效监管。

  李克强扭头看向参会的相关部门负责人:“不同银行的分类

监管,对于中小银行很重要。你们研究一下,除了跨区域经

营,各类银行还有什么监管政策的差别?如果确实不够公平,

要尽快调整改进。”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委员建议,推进政府扁平化

改革,逐步建立起政权、事权、预算、产权和举债权相配套的

三级财税体制。

 李克强围绕这一问题连连发问,鼓励他进一步深入研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小济委员提出,

要在法律法规修订、农产品市场开放、关税结构调整方面扩大

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他尤其建议,政府对上海自贸

区的改革实验应当给予更大空间。

  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室主任王新奎委员的发

言围绕上海自贸区的改革探索展开。李克强笑着说:“时间过

得真快,去年3月在上海的座谈会上,我们还讨论过自贸区的命

名问题。”

  交流中,李克强说,一年前他在长三角地区调研时,一位企

业负责人告诉他,一些跨国企业想在上海开设研发、销售、物

流中心,结果发现需要盖100多个章,时间长,寻租的环节也很

多。

 “我们当时下决心设立上海自贸区,不只为了通关便利,更是

考虑怎样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这也就是去年一再讲的简政放

权。”李克强说。

  王新奎说,一年过去了,自贸区各项工作正在按总体方案要

求有序推进。他建议,上海自贸区的改革探索应当形成由点到

线、由线到面的复制创新机制。

  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委员、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副

主任张波委员分别就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进林权制度改革提

出建议。李克强认真听取他们的发言,不时追问,并请相关部

门负责人在今后决策中注意吸收他们的建议。

  随后的交流发言中,李克强称赞几位委员的发言既有专业

性、独到之处,又富有建设性。他说,今后一年,要努力保持

我国经济稳中向好的局面,保障农业安全和促进农业现代化,

更多释放改革红利。

  发言中,李克强不时回应几位委员的发言。他特别请各位政

协委员为明天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建议。他说,过去一年,

我国顶住经济下行的压力,取得了稳中向好的局面。今年的经

济形势依旧错综复杂。请大家共同努力、集思广益,共同推动

中国经济保持稳中向好的局面。

  李克强用自己在安徽凤阳“插队”的经历解释“改革红

利”。他说,当时生产队那样的体制,大家常年吃不饱肚子。

可承包制一推开,几年内就解决了温饱问题。

 “三十年的经验证明,改革是最大的红利,因为它调动了千千

万万人的积极性,也释放了社会的创造力。”李克强说。

  他介绍,新一届政府组成一年以来,已经取消下放了416项

行政审批事项。2013年,我国私营企业登记数新增30%,创下十

几年来的最高增幅,市场活力和社会的创造力得到极大释放。

 “改革会触动利益,但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向前推。”李克强

说,“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这是我们唯一的选择。”

  谈到农业,李克强强调,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最终还是要靠

科技创新。他说,要让科技创新成为农业发展的核心支撑力

量。

  最后,李克强要求参会的国务院工作人员认真整理各位委员

的意见建议,能采纳的要尽量采纳。会议主持人、十二届政协

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明康总结说,李克强总理在发言中

回应了每位委员提出的问题和建议,这生动表明了党和政府高

度重视政协作为民主协商重要渠道的作用,也充分体现了政治

协商的精神。(傅旭)《中国政府网》

上一条:北京老知青探讨如何过好老年生活 (李继明)
下一条:中国梦 知青情之—中国知青文化海南论坛(策划书)摘录

 打印本页 
更多
更多
更多
更多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8 柴春泽 E_mail:[email protected]
电话:0476-8350008(信息部) 0476-8710038(宅) 13704765925 QQ:912769722
维护制作:峰泰网络 技术支持:0476-588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