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进山拉煤 (挑灯看剑)
 
作品欣赏  加入时间:2014/2/25 15:08:34     点击:1557

   

      上世纪70年代初期,农村的煤炭供应非常紧张,于是,我们这

一代悄然兴起一股进山拉煤的风气:十来个人相约一起,每人拉

一辆人力车,带上盘费、干粮和用来换煤的白面粉,徒步到井陉

或山西省的阳泉等地去拉煤碳。拉回来的煤,有人用作烧饭,有

的则把它拉到砖窑上换砖,因为砖窑上同样缺煤,用煤换砖比用

钱买相对要便宜点。从我们这里到井陉三百多里地,一般两天两

夜就回来了;到阳泉则要过“娘子关”、“旧关”、“摩天

岭”、“十八盘”,最少也得七、八天才能回来,当时,还没有

如今这么发达的高速公路,拉煤人基本上就是沿着秦始皇当年东

巡和汉朝大将韩信出关与项羽“背水一战”的通道而行的,其中

艰辛,可想而知。

 

    1974年,高中毕业在家的我约了几个人,一起到井陉拉煤。

我们计划好下午出发,吃过午饭就上路了。每个人的行装大致就

是:一部车底加了磨杠的人力车(在车的底部绑一条木杠,木杠

的一头在车尾,走下坡路时只要把车把一抬,磨杠就和地面发生

摩擦,从而保证车子稳定慢行,拉车人也相对轻松)、简单的被

褥卷、路上吃的馒头或是烙饼,再就是换煤的面粉。此外家里还

给了我5块钱。

 

    傍晚时分,我们穿过了石家庄市,天黑以后进入获鹿地面,

看到迎面而来的大山,感到十分新奇。随着一路西行,我们便完

全进入了山里,曲折蜿蜒的山间公路上,不时碰到和我们一样的

拉煤队伍,也有套着牲口的大车队。牲口车上大都挂着车龄,马

蹄声和着车龄的叮咚声在山间古道上传得很远很远。间或,也有

一、二辆汽车经过,由于是盘山公路,汽车的灯光一会在我们的

头顶闪烁,一会则在我们的脚下明灭……早已疲劳至极的我们在

黑暗中迈着机械的步伐默默前行。一座座黑黝黝山头迎面扑来,

转瞬又被我们甩在身后。行进在这连绵不断的山路上,让人感到

十分压抑和憋闷。我不由想起一个笑话:有一个山里娃对他爹

说:“平原的天那么大,要是阴天恐怕要用一个月吧?”他爹

说:“别说傻话了,要是顺溜风,用不了四五天就阴满了。”为

让孩子们长长见识,他爹决定带全家到平原的城市里逛一逛。怕

出笑话,嘱咐家人:“到了平原,看我怎么着你们也怎么着,别

让人家笑我们山里人没见过世面。”于是,来到山外一个城市,

老爷子前面走,一家子在后面亦步亦趋。中午时分,饿了,一家

人要进饭馆吃饭,他爹前面带路,刚要进门,不小心摔了一跤,

孩子大人纷纷趴倒在地……


    天亮时分,我们到了井陉县大山深处的一个村庄,大家分散

开到村民家中去找煤炭(当时主要交易方式是和村民物物交换,

因为当地村民不缺煤炭,缺的是白面,所以各取所需,各论其

值)。大约经过一个白天,每个人都完成了自己的交易,我也换

到了700多斤的碳面。稍事休息后,便踏上了回程。回来的路程虽

然也有上有下,但总体趋势是下行。上坡,大家就互相推扶;下

坡,就车把上抬,磨杠着地,稳速滑行。饿了,就吃随身带的干

粮,渴了,就到路边的村里要口凉水。第三天上午,再次来到石

家庄。在老车站附近的一个饭店门前,我们停下来,一行人商议

好要到饭店里吃顿饭。我和另外一个伙伴每人付了半斤河北粮

票,2毛5分钱,要了半斤白条面,服务员问我们要什么卤,我们

连忙摆手说:“不要卤,不要卤。”当时就把服务员逗乐了,也

许她不明白没有卤我们怎么个吃法。其实,我俩早有打算:不要

卤可以节省一半的钱,饭桌上有不要钱的酱油和醋,搅合到一起

照样可以吃。在我俩津津有味的吃面中间,不时感到旁边的城里

人那异样的眼光,柜台里边的服务员也一直在偷着笑……

 

    第四天下午,我们回到家里。700斤碳面换成了砖块,临行

时带的干粮吃得净光,家里给我的5块钱,还剩四块多。

上一条:自 白 (高云华)
下一条:沁园春 · 咏红山 (鲍喜章)

 打印本页 
更多
更多
更多
更多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8 柴春泽 E_mail:[email protected]
电话:0476-8350008(信息部) 0476-8710038(宅) 13704765925 QQ:912769722
维护制作:峰泰网络 技术支持:0476-588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