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中国农村,那里有我刻骨铭心的记忆 作者:古民(一)
上篇: 下乡慨况及背景
知青历史  加入时间:2015/9/28 19:25:39     点击:1306
      现在,我已年迈退休。虽然,我已旅居国外,身在南洋,长住新加坡。但是,我不会忘记:中国,那是我的祖国;中国农村,那里有我刻骨铭心的记忆。曾经,我是中国的一名青年农民,四十多年前,由于文化大革命(简称“文革”)运动,我从城市下放到农村,那是一段艰难的岁月。
    文化大革命(简称“文革”)是中国的一场浩劫。文革期间发生的事情,若非亲身经历,其中许多事实都让旁人难以值信。那些年代,中国没有侵略战争,却有上百万民众死于非命;那些年代,由于政治迫害,中国有上千万精英受尽折磨;那些年代,由于国家生病,祖国千千万万的花朵幼苗被迁移到劣质环境经历了雪雨风霜。
 
 
 
      从1966年5月文革开始,全国的中学生,就没能再读书。为了响应伟大统帅毛主席的号召,她们投入到政治运动,组建红卫兵,到处串联造反,拿下了“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立下了汗马功劳,被当年的报刊誉之为革命小将。
     但到1968年,其“夺权”的历史使命达成之后,重新复课读书的环境已不复存在。当时,所有的大中学校全已瘫痪,工业生产则全面倒退。那年,中国的国民经济,已经糟到面临崩溃的边缘。此背景下,这些被文革耽误了三个年头的中学生,既不能读书升学,又无法让工厂安排工作,竟然变成了社会的包袱。此时的中学红卫兵,当年的革命小将,已被视之为城市动乱的因素。
     如何安置这些人?已成为当年的一个大难题。但是,所有的难题,遇到伟人的壑智,便轻易化解。该年12月28日,人民日报公布了伟大统帅的最新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于是,全国四百多万“有知识的”身体健康的青少年中学生,全部被送往农村。就这样,城市动乱的因素,被分散化解了;社会的包袱,被轻轻地抛给了农村。 
     啊!那是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年代。随着伟大统帅的一声令下,这些祖国的花朵幼苗,这些当年的革命小将,这些原本可以升学或在城市就业的中学生,便全部去到了农村,开始了他们人生之中最为艰难的历程。中学生上山下乡,这是那个时代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谁也无法抗拒。于是,农村,它扛起了这个重任,安置并养育了这些被城市抛弃的青少年。
     那些年月,我正好也是中学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从城市下放到农村,当了七年多的农民。下放那年,我算其中年龄较大的,但也只有十九岁。自此开始,与众多从城镇下放的青少年一样,我将自己人生中最为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祖国的农村。由于当年下放的地方名叫“古村”,而我,在古村曾当过多年农民。为纪念那段难忘的历程,我将自己曾经拥有的“古村的农民”这一身份,缩简为“古民”,以此作为现用的笔名和网名。
     中国农村,它是伟大的!尽管它当年非常贫穷,但是,祖国生病,为国分忧,它敞开自己那博大的胸怀,收容了文革年代被政治运动耽误了的数百万青少年。是农村,让当年远离故土的下放中学生分享它的资源,让他们在自身的躯体上吸取养份,滚打长大。中国农村,它如同再生父母,对当年下放的我们有养育之恩!
     当年,所有的中学生,自下放之日起,便按报刊上统一的叫法,被称为知识青年,简称知青。实际上,知青就是农民。这些知青,其城镇户口在无法抗拒的环境下被迁往了乡村。知青,就是当年那些新入籍乡村的从没干过农活的青少年农民。抛开文革前“自愿”下放的中学生,光统计文革开始之后“在无法抗拒的环境下”下放的数目,那些年代,全国有一仟六百多万城镇中学生的户口被迁往乡村,从而变为了农民。
     这是空前绝后的人口大迁移。瞩目全世界,这是全球的唯一,是宏伟的“壮举”。由于这一“壮举”,使得中国上千万的城镇中学生变为下乡知青。这些知青,有的单个插队落户,有的集体去到农场乡所。各处的知青,尽管农活不一:有的耕田植树,有的军垦拓荒,有的放羊牧马。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年过半百之后,对那段奉献给祖国农村的青春年华,对那些乡村经历过的艰辛岁月,其记忆特别地深刻。要知道!那些年月,他们所经历的磨难,确实是太艰苦了!
     富贵养庸人,苦难出天子。经历过乡村的磨难,如今,知青之中,不但出了个国家元首,还涌现出许许多多的杰出人才,发生了千千万万的感人故事。这些人才和故事,汇铸成了中国知青上山下乡的那个时代特有的,受极“左”路线危害却仍然积极向上,在追求光明的人生道路上顽强拼搏的感天动地的壮丽史诗。 
 
 
http://www.laozhq.cn/dispbbs.asp?boardid=31&Id=85689
 
上一条:知青的青春属于历史 无法复制而且也不可能复制
下一条:那里有我刻骨铭心的记忆

 打印本页 
更多
更多
更多
更多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8 柴春泽 E_mail:[email protected]
电话:0476-8350008(信息部) 0476-8710038(宅) 13704765925 QQ:912769722
维护制作:峰泰网络 技术支持:0476-5881999